Monday, September 08, 2008

德国人怎么看两个小女孩的双簧

  

  德国之声

  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小姑娘林妙可感动了世界,她的照片上了不国际媒体的
重要版面。可是,现在人们却知道了,真正唱歌的是另一个叫杨沛宜的小女孩,
林妙可只动嘴唇。国际媒体又广泛报导了此事,并与29个脚印的事先录像联系起
来。中国和海外华人网站上争论激烈,德国之声记者在此看一下德国媒体和民众
对此的反应,并略作分析。

  德国媒体如何报导此事

  德国(和德语区)不少媒体报导了这件事,基本上都是用了德新社驻中国记
者的稿件。这篇报导说,"当9岁的林妙可在开幕式上穿着红衣服出现在台上唱起
革命歌曲《歌唱祖国》时,许多观众热泪盈眶。中国的国家媒体把林称为'未来
之星 '。可是,现在一名主管的音乐负责人却承认:这次登场是假的,林只动了
嘴唇。真正的歌手是一个7岁的女孩,共产党官员认为她太难看。"陈其钢说,替
代杨的决定是'最后时刻'才作出的。一名高级共产党干部在一次彩排中指出,杨
不够漂亮,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德国媒体基本都没有评论这件事。但是从标题可以看出各媒体的态度。大多
数媒体采取的是叙述性的标题,没有观点的。但也有这样的标题:"中国的伪造"
(每日镜报);"中国人在奥运歌唱中搞欺骗"(柏林信使报);"开幕式上的骗
局"(明星在线)。

  "世界报"在线发表了一篇非常短小的评论性报导,标题叫"不幸中的幸运:
林妙可"。全文如下:"最终表象(Schein)毕竟比实在(Sein)重要。杨沛宜现
在不得不上这苦涩的一课。这个胖乎乎、牙歪歪的女孩虽然可以象仙女一样地唱
歌,但对于数以亿计的观众,她在开幕式组织者眼是太不中看。上场的于是不是
她,而是林妙可,她做的是北京的完美主义者对她的要求:长得漂亮,动动嘴唇。
就象她之前的时代那数以亿计的女子。"

  德国网民如何看此事

  德国网民在各媒体相关报导下发表了一些评论,有的对此事表示反感,有的
则指出,这种事情在这里也有。现将明星在线和莱茵邮报相关报导下的读者评论
摘译如下。

  Kiezzabel: 这种事情在我们这里也发生。只是别让人逮住。

  Kunibert Hurtig:这事实上是这里实际上经常发生的事情:除了假的还是
假的,恶心,除了恶心还是恶心,这些有脸蛋瘾的人……让人想吐。

  mister-mister:人们渐渐地要问……这届奥运会是否真的在举办,格奥尔格.
卢卡斯是否在船上,是否一切都是在电脑上产生的……可怜的中国。一个这样的
伟大的国家还能做出什么样可笑的事来呢?

  sportartmakler:奥运会对我来说已不再是最珍贵的。无论是媒体攻击还是
美化,这种"丑闻"可惜到处都会发生,这跟丑化攻击中国没有关系。

  Thomibaer:假如大家都是同样的看法……为什么胖的、难看的或者牙长歪
的孩子们就不干脆被"清理"掉呢?当我不得不读到这样的新闻时,我真的很难受。

  neoi:难道因为中国缺女孩吗?该诅咒的是做出决定的人,让您的牙长歪,
让您的身体变肥吧。

  kakue:正面地看:两个女孩都有所得。

  Hans-Peter:这跟奥运精神怎么统一起来?甚至国际奥委会也同意这样做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明显的歧视!

Saturday, September 06, 2008

对中医药的个人总结

 

  作者:今天是白露

  想想自己以前对中医药的无意识的信任,现在认真想一想,其实大多来自于
武侠小说,电视剧,电影,故事,亲朋好友的经历……一句话,就是非专业途径
的资料对自己的潜移默化,现在想来,想鉴别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与否其实很简单,
就看你是否认真而严谨的推理。

  简而言之,中医药的根本错误就是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指导用药的学说是错误
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一种药材能治病?中医理论最终都要用阴阳金木水火土凉
寒热气血虚实等概念来解释,而这些概念是模糊的,具有解释的随意性的,不是
严谨的科学概念。所以中医药理论是错误的。(只有算命先生频繁使用阴阳金木
水火土凉寒热气血虚实这些词汇)

  这个结论的得出很简单,但是我们往往被电视、电影、报纸各种媒体的广告
宣传所迷惑,被中央政府对中医药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所误导,被权威的中医药大
学、中药研究所所吓倒,被各种所谓的大师、专家所欺骗,被自己或者亲人急病
或重病乱投医的非理性所误导。

  在中国对待中医药的问题上,我现在根本不相信明星代言、不相信电视剧电
影小说、不相信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甚至不相信身边亲朋好友的亲身经历。我
相信专业人士,专业书籍或期刊杂志,和严谨的推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严谨的
推理,因为专业与否的判断也要依靠推理。还有自己的不断学习。吃一堑,长一
智,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Sunday, June 22, 2008

江西财经大学怪现象

  

  jxcd

  江西财经大学原本是一所财政部所属的大学,是一所不错的财经类大学。但
现在,江西财经大学怪现象比较多,这将严重地影响江西财经大学的发展。江西
财经大学怪现象如下:

  1、实际为财经类大学,但拥有的学院具有22个,可以与综合型大学媲美。
学院重复设置现象严重,这样就可以多增加很多院长。具体的学院如下:工商管
理学院、用友软件学院、香江公共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电子学院、会计学
院、外国语学院、国际经贸学院、人文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艺
术与传播学院、统计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旅游学院、体育学院(国防教
育部)、信息管理学院、国际学院、MBA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管理干部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经济管理学院。

  2、基本没有学术氛围,官僚色彩浓厚,公款浪费严重。每个学院院长均至
少配备一辆小汽车和司机一名,非常阔气!其它和学院平级的处级单位,如研究
部等,也配备一辆小汽车和司机一名。这些车辆和"司机"已经严重浪费学校宝贵
的资源。绝大部分小车和司机已经成为处级领导的私家车和私人司机,每天负责
接送他们上下班,且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真正想办公事的人比较难使用车辆。估
计其他高校可能只有校级领导才能配车。

  3、每年花不少钱邀请很多"专家"来学校做"科普"报告,这些"专家"要么是
某权威的退休专家、某某基金委的主任,要么是能够审批单位的领导,实际上是
套关系,变相行贿。当然,他们也跑到北京去活动。这可能是中国高校的普遍现
象。

  4、任人唯亲。无论是评博导(博导收入高不少),还是搞笑的"公开竞聘"
院长、系主任,基本上有关系的人能上,可以说完全是内定的。在公开竞聘时,
有的单位会阻止其他人员公开竞聘,连点缀一下都不允许。

(XYS20080621)

Saturday, April 19, 2008

八十岁吃牛排——也谈洗牙和体检

 

  作者:归去来兮

  前日网友immusoul转引并驳斥了朱伟的《洗牙与牙刷》。赞同之余,我这里
用我的亲身经历给immusoul 网友增添一些事例,希望能对国人的牙齿卫生和身
体健康有点益处。

  我的牙齿在国内拼打几十年,积攒了厚厚的一层“黄金甲”。我原来也像朱
伟老先生那样,以为这满牙都是“黄金甲”是自然现象,它会对我的牙齿有保护
作用,所以轻易不敢动它。可是我的牙周炎却越来越严重,几乎所有的牙齿都在
活动。实在熬不过去,十年前我开始在美国看牙医。牙医检查后告诉我,我的所
有牙齿都有四度以上的牙周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多数牙齿都会脱落。因为“黄
金甲”太厚,我的牙齿需要做深度清洗。一口牙需要分四次做,每次只做四分之
一。正如朱老先生所言,这深度洗牙可不是开玩笑的,在四五十分钟的洗牙过程
中,我就跟受酷刑一样,痛苦致极。幸亏医生给我牙龈上多处注入麻药,否则我
肯定坚持不下来。每次深洗做下来,我的牙热碰不得,冷碰不得,好几天都不能
好好吃东西。我当时真有些后悔,怎么花钱买罪遭,把这宝贝“黄金甲”给毁了
呢?

  深洗之后,医生告诉我要坚持每三个月洗一次牙,每天还要刷牙两次并经常
用牙线清理牙缝。头两年,尽管三个月洗一次牙,每次洗牙都还痛苦。但是痛苦
逐渐减轻。两年后,医生说:“恭喜你,你的牙周炎已经彻底治愈,只要平时坚
持维护,你到八十岁时吃牛排都不成问题。”我这时才体会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
愚昧无知。后来我把每年洗牙四次变成每年洗牙两次 (我的牙保险规定,每年
两次洗牙以及一次全面X光检查全由保险公司报销)。现在我每次洗牙都轻松愉
快,洗完之后也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牙齿恢复健康之后,吃东西是一种享受,
心情也好。

  朱老先生在文中还引经据典,试图证明牙刷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各位网友,
牙刷是谁发明的对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牙齿健康。牙齿是你自己的,你要想
八十岁吃牛排,就别听信那些遗老遗少们的“博大精深”这一套。“博大精深”
也许能救中医,但救不了你的牙。按照科学的方法治疗和维护自己的牙齿才是正
道。

  除了痛恨洗牙外,朱老先生在文中说他“藐视查体”。这更是害人的谬论。
人体的许多疾病是没有症状的,比如骨质疏松。据说国内许多老年人骨折的事情
时有发生。按照传统的说法,这是人老的自然现象。其实国人不了解这是由于骨
的疾病即骨质疏松造成的。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病。此病在停经的女士中非常普
遍。亚洲人的男士中发病率也不低。这主要是因为亚洲人体重较轻,骨骼受到的
压力小。这种疾病中医是看不出来的。现代医学用X光却可以很准确地诊断此病。
甚至骨骼疏松的程度都可以准确地判断。我的好友中三名男士就是在体检时才发
现患有此病。其中一位年龄才四十七,八岁。现代医学对此病也有治疗办法。如
果及时治疗,病程的发展至少可以得到控制。还有一个强有力的例子。就是现在
美国癌症,特别是乳房癌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这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早发现早
治疗。美国现在特别强调定时体检。很多疾病都是在体检时发现的。大多数医疗
保险都鼓励并提供免费体检。这不光是因为及时治疗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也是
因为早治疗可以减少治病的花费。总之,我劝国人少听信伪科学的那一套。按照
科学的方法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要紧。

Thursday, November 08, 2007

官场与麻将

麻将又称“麻雀牌”,始于清代,盛于现代。
东西南北条筒万、红中发财加白板,一百三十六张牌,四人成局,每牌以先和者为胜,一般八圈为终。麻将作为一种大众化博戏,奥妙深邃、玄机无限。四人各坐一方,人人恪守游戏潜规则,大家都想“和牌”,就看你能否洞烛群奸,揆度三家牌势,尽快进入“听牌”状态。麻将桌上如果不是“勾支”、“扒伙”,每人都有“和牌”的机会,全凭个人牌技、牌感和牌运。“麻坛高手”屡失城池,或“麻道新人”赢吃三家,这在麻将桌上并不为奇。输赢难卜、局终见晓,在“轮流坐庄”的无常搏杀中,玩的就是这份刺激。
官场与麻将不可类比,但却类似。仕途顺逆、官场沉浮,凡此种种皆可用麻将术语诠释。君不见,如今政界中人,澹泊寡欲者极少,一般都有被提拔晋级的“和牌”欲望。既从政,就得有所作为。有官欲,说明你有报效国家、服务庶民的理想,这也属正常。仕途荡荡、官缘多多,就看你如何把握。
当然,要“和牌”必须先“听牌”。官场上一些德才兼备的天成之才之所以始终不能“听牌”,问题就在于峥嵘早露、韬略逼人,时时危及上司根基而被视为肘腋之痛。中国官场历来讲究等级名次,君是君、臣是臣,水平能力与官次尊微是成正比的,忽略这一点,不贬你贬谁?
官场不是江湖,更容不得激浊扬清的倔夫硬汉。倘若你一直勤奋敬业,而且政绩不俗,只要坚持不懈地熬下去,肯定会有“和牌”机会。但在关键时刻万万不可义气用事,犯官场之大忌。如果为某件事与领导顶真较劲,就是你自己“放冲”痛失良机,待醒悟过来,已是江心补舟、悔之晚矣。
官场上“听牌”而不能“和牌”者大有人在,但该你“和牌”却被别人“拦和”,也是晦气透顶。论人品水平你都在众人之上,单位也正好有个“七品”空缺,应该说非你莫属,谁知上级一纸任命,提拔了一个平时从不显山露水的角儿,一记闷棍让你猝不及防,这才是真正的“牌背”。
官场无常决不仅此。“拦和”该你牌运不济,但“诈和”却是你自己的责任了。单位主要领导离任,让你临时顶岗负责,实际上你根本就没“听牌”,却自以为听了牌而且忙不迭地倒牌叫和,结果,位子尚未坐稳,新领导到任,让你在尴尬之中透出几分始料不及的沮丧与失落。“诈和’怨谁呢?只能怨你自己牌感太差。
麻将桌上忌和第一牌,素有“和头牌、烂九牌,八圈麻将不开牌”之说。官场上也有这种情况。刚进机关,谦和谨慎、积极上进,既得宠,也得缘,时间不长便入党提干“和了头牌”,可谓“政道顺遂、前途无量”。也就放松自我,渐渐滋生伐功矜能、差与哙伍之傲气,且放言无忌、胡侃海泡,结果坏了形象,从此与“和牌”无缘,实在是令人扼腕。
官场上类似自毁前程者不乏其人,明明“牌势”很好,极有官运亨通、仕途飙升的天份。可偏偏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或肆意敛财收礼,或进出秦楼楚馆,犯了政纪不允、刑律不究的错误,被一张红牌取消了“和牌”资格。从此,虽然人在仕途,也只是个“码牌”的“相公”。不过,即便如此,也不必自暴自弃,捱到退休也许还会“输家和末牌”,弄一顶“处调”之类的虚职帽子,也不枉从政一场,对子孙有个交待。
眼下,官场贤才如云,又值机构改革裁减冗员,谋个一官半职非常不易。说不易也容易,一些将相之后、朝臣之戚多半是“起手听牌”,总会有一些胁肩谄谀之辈“拆铺放冲”让他“和牌”,这在官场不算违规,迄今还没有听说因为“贿帽子”而受纪委查办的先例。
现在提拔干部不再是“论资排辈”,而是按照“四化”标准择人用才,这是社会的进步。其实,也不尽然,如果你能谋个象张保、王横那样在“元帅”鞍前马后服务的美差,说不定哪天一个“杠后开花”“丫八万”,你就“脱颖而出”了。官场上的事很难说得清,干了几十年成了“爷爷处长”,已经是穷途末路,但或许最后一张牌还来个“海底捞月”,又上一个级别,径直跃过五十八岁这个黑色的年龄段,在人大、政协稳稳当当地占上几年“老虎庄”,这也不是没有可能。
行文至此本该打住,只是心里有点余悸,还是交待一下为好:本文纯属调侃,还望诸位同道切勿对号入座,拜托。
最后,顺便再问一句:“您‘听牌’了吗?”

Friday, October 26, 2007

资中筠:有感于日本知华与中国知日的差距

2007年10月22日 大道周刊 资中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近来阅报看到一则报道:日本人在新疆进行非法测绘,被我国有关当局依法实施处罚。这篇报道并提到日本人借学术交流进行超越许可的测绘和收集资料这不是第一次,过去也发生过。从报道来看,这种测绘确实非常专业,而且在内地中国人都不大会注意到的地区。足见日本人对中国注意之无远弗届。至于这种越界测绘只是出于学术兴趣,还是有其他目的,不好率尔判断。这使我联想起在先父资耀华回忆录中读到的一个情节:
先父生于1900年,他出生的小山村位于湖南耒阳县深山老林的半山腰,只有羊肠小道可通山下平原,交通困难,信息闭塞。全村一共几百户,连村名都没有,因为都姓一个姓,就称“资家坳”。据说是祖先因避祸而举族迁徙于这穷乡僻壤,真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直到他少年时代还是过的差不多自给自足的生活,男耕女织,要买油盐酱醋以及杂货和药都要到十几里外的山下去赶集。但是这山坳里有一种宝藏,就是地下的无烟煤,质量特优,烧起来无味、无烟,只留下一点白灰。村民用来取暖做饭十分方便,有的就挖煤挑到30 多里外的一个水路码头去卖高价,发点小财。由于交通不便,不可能大规模运出去,也没有外人来大规模开采,所以中国其他地方都未能利用这种煤,几乎很少人知道。无论在多大、多详细的地图上都不可能有这个偏僻山村的位置。但是后来父亲留学日本,竟发现日本人已经将此矿藏记录在案!那是在日本图书馆看到,日本的同文书院对中国各省调查记录报告中,记载有湖南耒阳田心铺 (他们甚至知道这个小地名)某山上有无烟煤矿!这使他既钦佩日本人,又感到触目惊心。
日本同文书院对中国各省调查是何时、如何进行的,本人无从考察,父亲是1917年用退还的庚款余额赴日留学的,这份报告至少应该在此之前就已完成。那时没有卫星观察,真不知用了多少人力,以什么手段得到的资料。这种调查是否就是处心积虑为以后大举侵略和掠夺中国作准备?也许没有那么直接。从那时到“九·一八”还有十多年,离芦沟桥事变还有二十多年,中日两国还存在许多变数。不论目的如何,日本对中国研究之深、之细,由来已久,而且是一贯的。各国都有“汉学家”和研究中国的“专家”,但“知华”人士之数量和对中国的了解的深度,比日本还是逊一筹。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还处于封闭状态时,我因工作需要而读到的大量外国对中国报道中,往往觉得只有日本记者的报道最“在点儿上”,搔到痒处,分析也较中肯。总之,不论为敌、为友,是崇敬还是鄙夷,目的是政治还是经济,或者只是客观的学术兴趣,日本人对中国的过细研究是无可比拟的。
反观中国如何呢?有不少文章谈到在相互研究中,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我甚有同感。其实远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已经与日本有频繁交往,日本之不可小觑,早已为有识之士所意识到。百年来,中国赴日留学生一波又一波,人数远超过日本同期的来华留学生。甲午惨败,举国震惊,日本为何强于中国的问题从此摆到中国人的日程上,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对日本维新历史的研究开始也不算晚。胡适在自传中提到,他于1904年到上海上的第一家学校“梅溪学堂”(相当于高小),遇到的第一篇作文题目就是“原日本之所由强”。他为完成这篇作文可以查到的参考书已经有《明治维新三十年史》、壬寅《新民丛报汇编》等,装满一大箩筐。那么为什么中国对日研究始终不甚发达,总是停留在大而化之的浅层次?这与国人对外国的心态有关,不仅对日本为然,当然日本有其特殊性。
其一,情绪化。对某一外国的研究和认识往往与国家关系混为一谈。关系好时为“友邦”,多看优点,否则反是。日本百年来大部分时间是中国的“国耻”所在,国人提起日本很难心情平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痛。如有人提倡认真研究日本不但得不到支持,反而引起反感,把“知日”等同于“亲日”,发展下去就与“汉奸”联系起来。抗战期间由于汪伪政权的存在,日本又大肆宣传“中日提携”之类,使一切爱国人士更耻于接近与日本有关的事物,包括语言、文化。
其二,把日本作为“二传手”。早期中国留日的学生或以日本为基地从事革命工作,或通过日本学习西洋。实际上许多欧洲文献也是丛日文转译而来,因此现在许多通用的新名词究其源都是日文的汉字来的。即使长期身在日本,受到不少日本文化熏陶,但把日本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孜孜以求,在现场作深入调查的却很少。
其三,泛政治化和高度实用主义。这是国人在一切领域的通病,非独日本研究为然。只注意政治、经济,只有“有事”时才引起注意,于是大家一窝蜂关注某一个问题。暂时与决策无关的,详细的国情,不论是自然的、人文的,很少有“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耐心去钻研。上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80年代改革开放,理应对日本重新认识、研究。但是除少数专家外,国人的注意力大部集中在美国,美国研究成为显学(至于美国研究也有肤浅和实用之弊,不在本文题内)。日本尽管经济发达令人瞩目,与亚洲“四小龙”共同成为议论对象,但注意力也只在其经济,甚至把它的繁荣纳入“儒家”文化的成就,为恢复中国传统文化论者作依据。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日本也受冲击,“亚洲价值”之说才式微。
从深层次讲,国人对日本在文化上无法摆脱以文化源头自居的心态。对西方文化,作为完全的他者,还可以认真研究,或承认其优越处,乃至“拿来”。而对日本,则总是于心不甘,看不到它早已“变异”成为另一品种,而念念不忘日本文化源于中国。日本人其实也不否认与中国的文化传承。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日本“精工”牌手表在中国电视上做广告,给我印象至为深刻:画面首先是以中国名胜为背景的四季风景,充满诗情画意,以说明四时有序。然后从铜壶滴漏开始,陆续表现中国计时方式的进步,画外音表示计时的手段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日本曾向中国学习,最后进入主题,说现在转而以精美的“精工”表奉献给广大中国顾客云。广告做到这个份上,令人叹为观止。那时日本刚刚重新进入中国市场,所以在宣传上揣摩中国人心理下了很大功夫。记得那段时期确实日本“Seiko”手表风靡中国大城市,堪与瑞士“Omega”争一时之胜。
如果说以上例子说明日本商人之精明,那么还有一件事,与商业广告无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随团访问日本,参观位于四国的一家造纸厂。首先被引进一间关于日本造纸历史的展览室,图文、实物并茂,从中国蔡伦发明造纸术开始,详细展示造纸术在中国的进步过程和达到的精致程度,其中有极为精美的宣纸。再说明每一种工艺何时、如何传入日本,然后日本如何在这基础上逐步改进,出现一代一代的新品种,后期就包括向欧洲引进的技术。以后各陈列室是日本自制的各种新品种,按顺序一间间走过去,直到最后眼前一亮,到了一间高大的厅堂,从天花版到地板如幔帐般泻下无数耀眼的白条,像布又像绸,蔚为壮观,令人惊叹。主人介绍说这是一种最新的特种纸,比任何金属轻薄而坚韧过之,可用于宇航工业。现在又已过去20年,不知又研制出了什么新品种。
这就是日本,它从不讳言早期中国的影响,同样也不讳言中期向西方学习。重要的是自己现在创造的成绩。提起日本人的特点,好像不以心胸宽阔见长,但是至少这种不耻向任何人学习的心态,难道对我“泱泱大国”没有启发?
写到这里,碰巧在《同舟共进》上读到一则短文,内容是台湾一位农业博士来中国某地考察,发现当地农业局完全没有本地气象、土壤以及病虫害等资料,局长也对此一无所知,却热衷于与“招商办”的官员一起以陪客吃喝来“招商引资”。据那位博士称,他家乡的地方政府都出钱买世界上最好的设备进行化验分析,然后免费将资料提供给农民,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不但如此,近年来大批台湾农业博士到大陆考察,都带上各地的土拿回台湾化验分析,现在已有了中国大陆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壤资料(!)。台湾人是我国同胞,那么在务实和钻研精神上的这种反差,恐怕不能以“国民性”和“文化差异”来解释了。难道不值得发人深省吗?

Tuesday, October 16, 2007

南都:大学生的幼童化

[转贴]文章提交者:幻想之辉 加帖在 文化散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知道分子之 梁文道专栏  15岁以前,我在台湾念书,当时台湾每间中学皆有军方派来的“教官”驻校,表面上教导学生上“军”课练练步操打打枪,实则监视师生言行,是一种另类的训导主任。非常捣蛋的我总是教官办公室的常客,记得有一回,教官狠狠处罚了我一顿,然后郑重地告诫我校规的神圣,他说:“‘国父’孙中山先生说过有四种人是没有自由的,其中一种就是学生。”另外三种是什么我已经忘了,大概不是军人就是罪犯吧。  带着这种学生和罪犯乃同一种人的观念,我回到香港就有点不适应了。尤其当我知道有些大学的校方发公函给学生,抬头竟然是“×先生”或者“×小姐”,我更是惊讶怎么“同学”全成了可敬的先生女士了。再过两年,我才知道,原来不少中学的老师也是如此称呼学生的,他们说这叫“英式传统”。  自从法国史学大师阿里埃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发表的震动一时的《儿童概念史》以后,学界就渐渐形成了共识,知道“儿童”、“少年”、“青少年”和“成人”的观念都不仅是生理现象那么简单,它们还是一组社会文化的构成。而现代成人与非成人的重要分野就在学校了,仍然上学不用工作的就是非成人,需要接受特别的看管和教育;不用上学可以工作的则是成人,不应该再受到校园的保护,也用不着事事听从父母。可是在这样的分界标准里头,有一个特别尴尬的群体,那就是大学生了。你应该当他们是小孩,还是大人呢?  最近,著名的南大与浙大都颁布了新禁令,禁止新生自备电脑返校,据说是为了避免他们沉迷网络游戏。这条禁令可笑的地方在于它一方面一竹篙打翻一船人,把学生的个人电脑全都看成游戏机;另一方面则暗示了学校会紧密监控校内电脑的使用情况,学生全无隐私可言。更严重的,是它假设了大学生都是孩子,毫无自律的能力,他就管不住自己。  回想中国百年大学史,那真是一部学生幼童化的漫长过程,五四时的学生可以上街打军阀,今天的大学生则要校方代行父母之责。大学生这年纪不只可以结婚,更要依法负上完整的刑责了,为什么一个年轻人能够为自己的人生大事负责,为作科犯法负上法律的责任,却不能为自己游戏玩得太入迷而负责呢?大学是不是也该替所有学生争刑法豁免权呢?  香港的大学教授不时抱怨,内地来的学生样样都比香港的学生强,就是性格太依赖了,每逢开学介绍选科资讯时,家长提的问题比学生还多。再看内地某些重点大学新生入学时家长在校园里睡满一地的盛况,你就更能理解大学生会退化成小学生的原因了,因为我们都没把他们当作大人看。  古希腊盛行同性恋,男性师生相爱是常见的事。即便如此,当时也还是产生了不少争论,因为许多人担心年轻的学生会在师生的尊卑关系里习惯了被动承受的角色,将来成不了积极主动的城邦公民。这确实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你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老把学生当成“未来”的主人翁,他们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主人翁。我们如此对待学生,又凭什么抱怨如今的年轻人不成熟,又凭什么指责那些青年“啃老族”呢?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新疆特产 同步带 三坐标 wordpress主机 普陀山旅游 新疆旅游 三清山旅游 张家界旅游 黄山旅游